【教材知识整合】
课内篇目:《三峡》《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与朱元思书》《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湖心亭看雪》《桃花源记》《小石潭记》
核心点
篇目分析
景物
特点
《三峡》:①三峡概貌:峡长山高。②四季景象:夏水雄伟峻急、春冬优美雅致、秋天肃杀凄清。
《答谢中书书》:①山川美景:境界清新、绚烂多彩。②朝夕生物活动:增添灵动感,传达蓬勃的生命气息。
《记承天寺夜游》:月光空明澄澈、竹影摇曳、幽静空灵。
《与朱元思书》:富春江上雄奇秀丽景致:“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异水”:水清、深、有变幻,“奇山”:有无穷争胜之心,山景欢快自得。
《岳阳楼记》:①洞庭大观图:雄伟壮丽、变化万千;②洞庭风雨图:晦暗、萧条。③洞庭春晴图:晴朗、明丽。
《醉翁亭记》:①醉翁亭及其周围秀丽的自然景色;②四时之景和朝暮之景各异,富有特色。
《湖心亭看雪》:西湖雪景——寂静寒冷、天地阔大,水天万物白茫茫一片,素洁淡雅。
《桃花源记》:景色优美:曲径通幽、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田园风光:土地肥沃、屋舍俨然、物产丰富。
《小石潭记》:①由潭而水,由水而石,由石而树,交代小石潭特点:水声清越;石、岸千态万状、交错曲折;树木翠绿、茂盛;②潭中景物:水清澈(空游无所依),游鱼多、活泼、自由;③小潭溪流:曲折、忽隐忽现;④氛围:凄凉萧瑟。
写景
手法
《三峡》:①语言精确凝练,先总后分,正面、侧面结合、动静结合,音律和谐;②巧用夸张修辞。
《答谢中书书》:①抓住景物灵魂,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传达情感;②多用四字甸构成对偶,节奏感强.
《记承天寺夜游》:①叙事、写景、议论结合;②巧用比喻修辞,写景生动。
《与朱元思书》:①抓住突出待征捕写景物;②俯视、平视、仰视、远眺多种视角绘景;③采用夸张、比喻、动静结合、多感官调用等多种技巧。
《岳阳楼记》:叙事、写景、议论、抒情有机结合;巧用对比、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醉翁亭记》:于叙事中融入大量议论和抒情;高情于景,情景交融,“乐”字贯穿全文;由远及近,移步换景.
《湖心亭看雪》:叙事言简意丰;运用白描手法,朴素淡雅;具有如诗如画的意境;出语自然,明白如话。
《桃花源记》:①虚实结合,使文章具有奇幻神奇的浪漫色彩,又具有真实感人的写实力量;②巧用伏笔,增添
了桃花源的神秘感;③详略得当,重点突出,避免前后重复拖沓。
《小石潭记》①移步换景与定点观察相结合;②抓住特征,细致描绘;③情景交融,景中传情。
思想
感情
对美景的喜爱赞美
《三峡》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以及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自矜自得之感。
《与朱元思书》或许有自述心志的味道,表现出归隐林泉、享受美景的愿望;也有可能是在劝说朱元思,不妨放下繁杂公务,一同来欣赏这美景。
借景抒发志趣理想
《记承天寺夜游》作者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岳阳楼记》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广阔胸怀和“先忧后乐”的政治抱负。
《醉翁亭记》表达了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洒脱、旷达情怀。
《湖心亭看雪》表达了作者痴迷大雪无痕的赏雪之乐,以及在天人对比中表现出坚守自我、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情怀。
《桃花源记》揭露当时民不聊生的黑暗社会现实,表达广大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小石潭记》写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围环境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
【考查点及方法指导】
考查点
方法指导
描写对象
及其特点
【教材设问】
[九上《醉翁亭记》“思考探究”三题(节选)]本文多处提到“乐”,主要表现了哪几种“乐”?
(八上《与朱元思书》“思考探究”一题)说一说,文中所写的山水“独绝”在哪里?
【答题要点】
①根据题干确定相关内容的位置,是在某些段落还是全文;
②根据文中相关中心句段(一般在句首或句尾)进行总结概括。注意答案语言组织的字数,尽量简洁,涵盖信息全面。
主旨情感
分析概括
【教材设问】
[九上《岳阳楼记》“思考探究”四题(节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政治情怀?
【答题步骤】
结合某些句段或全文(一般情况下都是本篇文章的中心语句),找出文中相关的议论、抒情类句段,进行总结概括。
【常用情感词】
热爱自然、寄情山水、与民同乐、忧国忧民、乐观旷达、淡治名利、高洁伟岸、积极进取、乐观向上;孤凄悲凉、哀怨苦闷等
写景技法分析
【教材设问】
(九上《岳阳楼记》“思考探究”三题)这篇课文中的写景、抒情和议论之间是怎样的关系?结合具体语段,加以分析。
[九上《湖心亭看雪》“思考探究”一题(节选)]文中有关“湖上影子”的几句描写很有特点,试作具体分析。
【答题步骤】
①审题:看题干是否给出具体写景手法,还是需要从文章中寻找,根据题干定位相关位置。
②根据文章相关内容,结合手法进行简要分析。
【常用技法】
描写(白描)、抒情、议论、对比、衬托、动静结合(以静衬动或以动衬静)、移步换景、正侧面描写结合、视听结合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